各區衛生計生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中福會,各委直屬單位: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6〕50號),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滬委發〔2015〕7號),進一步激發醫學創新活力和轉化能力,我委制定了《關于促進上海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7年1月23日
關于促進上海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激發醫學創新活力和轉化能力,促進形成符合行業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上海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促進完善制度和體系建設
1.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共享共贏機制。加強部門聯動,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管理平臺建設,整合醫學科技創新資源,促進臨床與科研緊密對接,打造臨床醫學研究高地,推動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建設中醫藥國際化、國家標準化和傳承發展研究基地,發揮中醫藥創新能力。建立研究型醫院評價指標體系,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聚焦一批重大醫學科技創新工程和項目,強化“醫研企協同”,力爭在醫學科技前沿領域有大的創新,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支持醫學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跨區域流動,進一步提升上海醫學科技的輻射力、影響力。
2.積極融入全球化創新,提升開放協同水平。設立戰略方向推進平臺,集聚多個學科力量,共同凝練研究方向,協同推進創新研究;構筑前沿方向探索平臺,鼓勵研究人員以群體創新方式、從多角度進行攻關;搭建學科交叉促進平臺,組織跨單位、跨領域科研人員深入交流,促成相互間合作;創新方式、多點著力,促進形成學科交叉、有機融合的群體創新局面。跨越原有學科界限和行政隸屬關系、以某一骨干和帶頭學科為主體,整合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包含醫學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轉化應用、工程學、材料學等協同合作,打造體現新的學科生長點特色的創新研究學科群。重點加強各團隊間的協同創新能力,爭取在若干醫學領域突破一批領先的關鍵技術,實現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并帶動健康產業發展,突顯上海衛生在全國的引領作用。
3.加強全行業管理的統籌協調,形成良好創新氛圍。加強衛生科技創新、學科和人才建設工作的全行業管理,強化頂層設計,制定配套政策。完善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動協作,形成有利于資源向衛生科技事業匯聚的工作機制。按照本市加強財政科技投入聯動與統籌管理工作要求,健全以政府為主導,醫院、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機構等共同參與的本市衛生系統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
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與環境,鼓勵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對從事基礎前沿研究、臨床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研究等人員建立分類評價制度,重點激勵有重大科技貢獻的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健全鼓勵創新的分配激勵機制,醫療衛生機構可參照高校和科研院所享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政策;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提高醫學科研人員薪酬水平,充分體現其創新與轉化的價值。
二、促進關鍵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4.全面提高傳染病防治水平。定位于“協同性、多中心、規模性流行病學與防控干預研究”,進行規模化隊列研究,自主研發傳染病診斷、預防和防護產品,制定適合國情的重大傳染病臨床治療方案,建立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的防治技術平臺,應用推廣研究成果,為降低發病率、病死率(“兩率”)提供科技支撐,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全面提高我國傳染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
5.新藥創制帶動上海醫藥產業跨越式發展。重點推進靶向抗腫瘤創新藥物的產業化,加快發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藥物研發,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劑型在新藥研發與生產中的應用。推動新型長效和偶聯抗體藥物、疫苗、基因藥物、細胞及基因治療等開發和應用。針對多成份、多靶點的創新中藥和重要品種的二次開發,開展中藥材和中藥質量標準可控性、中藥毒性物質微量檢測、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安全性的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推進中藥的國際認可與注冊。運用“仿創結合、系統集成”,研制重大疾病及突發疾病的急需藥物,研制符合國際規范的化學藥、中藥和生物藥,實現自主創新為主的戰略轉型,帶動上海醫藥制造業的跨越發展。
6.精準醫學與個性化醫療引領新業態。聚焦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罕見病等疾病,加強精準醫學技術研究,引導疾病診療從“通用型”向“個體化”、“精準化”發展。加快分子診斷、生物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精準醫學領域發展,推進醫學隊列研究和科研信息數據共享。推進人類表型組研究。加快新型疾病特異性分子標志物和藥物靶標研究。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藥物和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平臺,支持自主創新藥物、新型生物醫藥材料和高端醫療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促進精準醫學發展。
7.生物醫藥前沿領域形成新突破。在腦科學、類腦與人工智能方面,圍繞認識腦、保護腦、模擬腦的主線,開展大腦工作機理、重大腦疾病智能診斷、類腦智能算法及硬件等研究,推動腦疾病診療方式和類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上海成為國際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方面,圍繞基因-環境-表型的互作機制等核心科學問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表型組測量分析技術系統及標準體系,建立標準統一的人類表型組大數據庫,形成人類表型全面測量與系統遺傳分析技術平臺。在干細胞研究方面,圍繞組織功能修復,在干細胞基礎理論與應用方面取得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實現干細胞在一些重大疾病治療中的率先突破,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細胞技術與產品,在上海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內領先的再生醫學產業鏈,推動以干細胞治療為核心的再生醫學成為繼藥物、手術治療后的第三種治療途徑。
8.移動醫療到智慧醫療不斷優化。加快推進數字與移動醫療技術創新,融合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訊技術與醫學技術,研發新型智能可穿戴醫療設備、信息采集設備和醫院物聯網設備。建立基于數據分析的健康和疾病風險評估模型,發展醫院-社區-家庭-個人之間實時信息共享技術,健康與疾病監測、追蹤和干預技術以及遠程醫療技術。在健康管理、疾病預警監測、疾病診療和護理、功能康復等應用領域,開發基于移動網絡、具備智能感知和遠程傳輸、控制功能的遠程指導平臺、應用終端及其相關軟件,構建適合醫院、個人、家庭、社區應用場景的移動診療系統,突破大規模應用的精度、安全性等產業化關鍵技術,推進相關產品和應用平臺的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貫通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化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實時結算、互聯互動、及時響應”的高效醫療服務功能。在智慧醫療、健康管理、養老照護、婦嬰保健等領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一批面向全國市場的移動醫療服務品牌。
9.學科建設和臨床研究能力不斷提升。以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為重點,加強內涵建設,做大做強市級醫療機構臨床醫學中心和重點學科,做實做全區域醫療機構重點專科,堅持學科、人才、項目和成果“四位一體”聯動發展,逐步強化臨床護理學、老年醫學、康復醫學、全科醫學、急診和重癥醫學、兒科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臨床麻醉學、臨床檢驗與病理學、臨床藥學、臨床營養學等重要薄弱學科,加快婦幼衛生與兒童保健學、傳染病學、衛生檢驗學、輸血醫學、眼衛生學、健康教育與促進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學、循證公共衛生與衛生經濟學等學科發展,提升本市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能力。
聚焦高發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負擔的重大疾病,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形成一批規范化可推廣的臨床指南和技術標準。對肺部腫瘤、胃腸腫瘤、肝膽胰腫瘤、女性腫瘤等常見惡性腫瘤開展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早期篩查體系和隨訪制度,形成臨床綜合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建立同一社區人群多種慢性疾病前瞻性隊列,系統分析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發病機制和影響因素。
三、促進國家級醫學中心建設
10.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建設代謝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口腔疾病、老年疾病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緊密結合臨床需求導向,以規范化診治為目標,建設協同創新研究網絡,完善臨床信息庫和生物樣本庫,成為生物大數據研究中心;開展前瞻性臨床協作研究,研發診療新技術、新方法、新藥物,制定診治指南和專家共識,將成果轉化應用到臨床,惠及廣大患者,打造臨床醫學和轉化研究的高地,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做出貢獻。
11.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我國首個綜合性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利用高等院校理工學科基礎,聯合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的生物醫學優勢力量,力求醫理、醫工多學科交叉融合。緊扣轉化醫學的核心,整合并建立開放協同的多學科研究力量和技術平臺,開展從臨床實踐到基礎研究、醫藥產品、技術開發及衛生政策,再回到臨床實踐的循環往復的轉化型研究,提高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藥開發。創新研發醫療技術與設備,實現如質子刀等重大新型醫療儀器與裝備的國產化,同時轉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宜醫療儀器和裝備。
12.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建設。聚焦肝癌研究的重大科技關鍵問題,建成國家肝癌集成研究中心、國家肝癌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平臺、肝癌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中心,顯著降低肝癌發病率、病死率。綜合應用分子生物學和現代高通量技術,將腫瘤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有機整合,開展肝癌生物治療新途徑和綜合治療新方案的探索,在肝癌預警、早期診治、優化治療、抗復發轉移方面建立新技術、新方法、新體系。
13.國際熱帶病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導向,建立國內防治科研基地與海外研究基地,建設國際熱帶病聯合研究中心。開展重要熱帶病和寄生蟲病生物學基礎研究,在寄生蟲疫苗候選抗原分子篩選、重要寄生蟲及其媒介的群體遺傳結構方面開展研究;開展熱帶病診斷技術、藥物和疫苗研發,構建新型的寄生蟲病診斷技術,研發新型藥物和診斷試劑;開展空間流行病學與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制定適用于現場防治工作的預警方案,提升防治研究水平。
14.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建設以兒童重大疑難疾病診治為核心的國家級兒科醫療機構,涵蓋醫療、科研、教學、預防和管理功能,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兒童危重疾病診治,帶動全國或區域內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協助制定我國兒童重大疑難疾病的診療指南和行業規范;確定兒童健康問題研究的學科發展方向,從國家層面組織國際頂尖水平的臨床醫療與科學研究合作,推動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從而引領我國兒童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
四、促進人才集聚與培養成長
15.優化人才集聚與培養的支撐體系。創新“醫教協同”機制,實施“醫學領軍人才、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對人才、項目和團隊等進行多途徑支持,造就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著力培養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首席科學家、臨床研究領軍人才;重點培養一批基礎研究型、臨床與公共衛生研究型、產業轉化型的創新尖子人才,依托各類“醫研企”創新基地,加快培養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加快形成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人才制度和支撐體系,探索實施更加開放、靈活和柔性的人才引進和流動政策。完善人才的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導向機制、保障機制和培訓機制,使高端醫學科技人才“既能培養得出來,也能留得住”。
16.面向全球集聚高端醫學創新人才。積極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強化創新型人才引進導向。通過中央和上海“千人計劃”、“浦江人才計劃”等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入一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吸引世界一流領軍人才領銜上海重大醫學科技研究任務,完善與國際一流團隊交流合作機制。對高精尖人才、優秀人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等不同類型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分類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精準、快速引進,充分發揮醫學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和主動性,使上海成為亞太地區對科技創新人才最具吸引力、人才發展環境最優越、人才創新貢獻最突出的區域之一。
17.建立高效能的科研創新團隊,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現代醫學技術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和高附加值的特點,要求有一批高素質的既懂技術創新又懂市場運作并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探索以學科領軍人才為中心,建立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域的開放式科技創新團隊,構建學術管理與業務(行政)管理相協同的運行機制,實施科技創新團隊的分類管理和科學的多層次目標系統管理。建設一支多學科交叉融合、跨領域、“產、學、研”一體化、海內外結合的人才隊伍。
五、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18.完善醫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積極貫徹國家有關要求,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國家對包括天使投資在內的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等創新活動投資的相關稅收支持政策。強化生物醫藥企業在應用研究、中試、技術開發、商品化、產業化等科技創新各環節的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以推進大健康產業發展為目標,圍繞醫療產業和健康產業等方面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醫研企合作,鼓勵企業與醫療機構采取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者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方式,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適宜技術推廣等活動。
19.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監管、評價和準入制度。深入貫徹知識產權保護、生物安全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衛生科技創新成果監管、評價、準入等制度體系。優化現行醫療服務新項目審批流程,鼓勵和規范衛生科技創新成果的準入應用,加強對創新技術、產品及服務的臨床研究和應用發展的監管。建立衛生技術及健康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制定衛生技術及科技成果評估實施意見,大力推進對醫療產品和技術的評估工作,從源頭提升健康科技成果質量。
20.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通過技術入股、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崗位分紅等方式參與技術和成果轉移轉化活動。醫療機構以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的,可以從技術轉讓或者許可所取得的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轉化收益用于人員獎勵的部分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量。完善醫療機構績效考核辦法及與之相匹配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和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給予基礎科研穩定的財政撥款或財政補助。探索采用年薪工資、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聘任高層次醫學轉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