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戰略部署在衛生與健康領域進一步細化,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科技創新放在衛生與健康事業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和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特制定《“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工作基礎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在衛生與健康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科技研發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保障健康作用不斷增強。
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國在干細胞、基因組測序、疫苗設計、結構生物學、腫瘤免疫治療等國際生物前沿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在疾病作用機制、新靶點發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為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疾病防控領域,制定并推廣了艾滋病、肝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150余項疾病的診療指南、技術規范和防控策略;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等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完善了出生缺陷防控適宜技術體系;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傳染病病原檢測和監測體系,對未知病原體的鑒定和確診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入境人員中首次檢測出輸入性黃熱病、裂谷熱病例,并進行基因組測序。在新藥創制領域,藥物大品種改造研究成效顯著,新藥創制關鍵技術體系不斷完善,藥物臨床前評價、新型疫苗和抗體制備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小分子靶向治療、新型抗體、腫瘤免疫治療等214個前沿創新產品獲批開展臨床研究,埃克替尼、西達本胺、腸道病毒71型(EV71)滅活疫苗、戊肝疫苗等24個Ⅰ類創新藥物獲批生產,伊馬替尼、替加環素等50多個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了國產化。在醫療器械領域,腦起搏器、骨科機器人、組織工程皮膚、128排CT、3.0T磁共振、PET-CT、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等一批關鍵生物醫用材料和先進醫療設備開始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在預防康復領域,環境與健康、健康風險因素干預、健康科普等研究不斷深入,養老服務信息技術初見成效,康復輔具研究和開發取得進展。在中醫藥現代化領域,對傳統中醫藥理論內涵的科學認識不斷深入,中醫防治重大疾病水平不斷提升,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麝香、沉香、肉蓯蓉等一批名貴中藥材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一批臨床價值大、市場價值高的中藥大品種得到二次開發,中藥國際化進程加速推進。在平臺建設方面,建立了11個疾病領域的3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一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初步構建了多個疾病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
(二)戰略需求
1.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迫切需要科技支撐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我國面臨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加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等傳染病威脅仍不容忽視,新發突發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等疾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沖擊,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對出生缺陷防控帶來新壓力,醫療資源瓶頸問題更加凸顯。科技創新作為引領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原動力,要為解決衛生與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應對重大疾病防控挑戰、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 引領健康產業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科技創新
健康產業是保障衛生與健康的重要基礎條件。健康產業涉及面廣、產業鏈條長、增長空間大,是最具開發價值和增長潛力的“朝陽產業”,是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著力點。在技術驅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影響下,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要引導和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促進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的五大融合,努力把健康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以科技為引領,大力發展健康科技產業群和服務新業態,對于打造未來競爭優勢,搶占新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推動供給側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健康中國至關重要。
3. 推進科技強國建設迫切需要衛生與健康科技的創新突破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科技創新成為各國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眾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戰略布局中,繼續將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作為重點優先領域進行布局,不斷強化衛生與健康科技的公共財政投入,并陸續推出腦科學、精準醫學、抗癌登月等計劃,醫學科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很多重大疾病、難治性疾病防控呈現革命性突破的端倪,系統化集成、多要素協同、規模化組織成為引領全球醫學科技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仍然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仍不完善,穩定、可持續性投入缺乏,醫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夠,科研成果與疾病防治實踐之間存在“兩張皮”問題,科技創新質量和水平仍需提高,原創性科學發現和顛覆性技術缺乏,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學科領域研究薄弱,重大慢病及重大傳染病的防控水平有待提高,婦女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保障能力不強,由疾病診療向提升健康的戰略轉變亟待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醫療器械等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薄弱,中醫藥標準體系建設和國際化發展推進不夠,迫切需要創新驅動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引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力支撐。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在健康領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高療效、保障健康、惠及民生為目標,著力構建體現中國特色和領域特點的協同高效科技創新體系,顯著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技術突破,促進成果轉化應用,提高醫療服務和健康保障供給質量,為建設健康中國和科技強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發展健康產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把握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納米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先導,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攻克一批前沿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在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和自主創新優勢,攻克重大疑難疾病防控難題。
需求導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與民生保障需求,突出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需要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簡便、價廉、優效、安全”的衛生與健康技術及產品,強化健康保障能力,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引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開放整合。強化醫研企各主體研究力量協同創新,加強創新網絡建設,推動科研數據、科技資源、實驗設施的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衛生與健康科技的開放創新,推動衛生與健康科技國際交流合作。
機制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策環境,建立健全的創新激勵、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的導向機制,以新機制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構建創新活力更強、臨床轉化效率更高、產業化與普惠化更緊密銜接的創新體系。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20年,建立更加協同、高效、開放的國家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部分重點領域的基礎前沿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針對重點人群和重大疾病的防控技術獲得重要突破,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醫療服務供給質量明顯改善,健康保障模式轉型發展,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發揮,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產業發展、助推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具體目標
1.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著力突破20-30項前沿、關鍵技術并轉化應用,在精準醫學、再生醫學、協同醫療、智慧醫療、整合醫學等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和自主創新優勢,攻克一批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新技術和新產品。
2. 創新基地平臺不斷完善
在明確定位、分類整合的基礎上,優化布局衛生與健康領域研發基地和平臺建設,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統籌布局國家醫學大數據及樣本資源庫等平臺基地,建成覆蓋100萬健康人群和10個重點疾病的大型人群隊列,依托現有資源,建設一批醫學科技輔助創新平臺、中醫藥科技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平臺,推動部門和地方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的建設。
3. 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充分發揮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及優勢企業等轉化主體的作用,針對重大疾病和重大健康問題形成100項左右診療規范、技術標準、臨床路徑和防控策略,構建系統化、機制化的普及推廣網絡,建設一批國家和區域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示范基地,實施一批適宜技術示范項目,面向基層推廣應用100-150項新技術,開展醫學成果轉移轉化培訓30-50萬人次。
4. 支撐健康產業發展
突破新藥發現、高端醫療器械、個性化健康干預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研制20-30種創新藥物,開發一批新型醫療器械、康復輔具、可穿戴設備、生物醫用材料等健康產品,形成20-30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健康品牌企業集群,引領構建醫養康護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保障體系,推動新型健康產業快速發展。
四、重點任務
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結合國家科技計劃改革總體部署,通過“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地與人才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實施,加強基礎研究和醫學前沿技術研究,組織重大疾病防治、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和健康風險控制技術研發,研制新型藥物和醫療器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開展衛生與健康科技保障示范。
(一)加強應用基礎研究
以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目標,聚焦個體發育、衰老調控、免疫、代謝、腦科學、環境與健康、心理健康、人體微生態、干細胞和再生醫學、中醫藥等方面的關鍵醫學問題,加強部署基礎研究,探索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提供理論基礎。
(二)推動前沿技術創新
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加快引領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應用發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進臨床診治關鍵技術。重點部署生命組學、基因操作、精準醫學、醫學人工智能、疾病早期發現、新型檢測與成像、生物治療、微創治療等前沿及共性技術研發,提升我國醫學前沿領域原創水平,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加快前沿技術創新及臨床轉化。
(三)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聚焦威脅國民健康的疾病,加強疾病防控技術研發,開發一批急需突破的臨床診療關鍵技術,大力推動醫療新技術轉化應用于臨床,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形成一批診療技術規范,提高診療技術水平,優化疾病防控策略,顯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四)保障重點人群健康
圍繞兒童、青少年、婦女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強常見疾病的流行規律和危險因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營養、兒童疾病預防技術和健康評價工具、婦女重點疾病防治技術和保健服務模式、老年健康評估、老年共病、傷害防治及綜合防治技術、智能康復技術與產品等研究。
(五)開發醫藥健康產品
加快臨床急需藥物研發,開發創新藥物,強化藥品質量安全保障;加強創新醫療器械研發,推動醫療器械的品質提升,減少進口依賴,降低醫療成本;開發健康監測產品,實現個體化健康干預和持續改進。
(六)發展新型健康服務技術
加強整合醫學研究,推動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創新,重點發展個性化健康服務、協同醫療、智慧醫療、醫學應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務技術,創新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七)強化健康風險因素控制
以增進健康為導向,推動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提升為中心轉變,綜合分析生物、環境、心理、社會、行為等多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加強健康危險因素、科學健身、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重點開發健康促進、職業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生物安全保障等技術,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定和優化健康管理解決方案,提高健康水平。
(八)推動科學技術普及
加強公眾健康知識和防病技術的科學研究和系統篩選,從源頭保證科普知識的前沿性、科學性和權威性,探索科技傳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模式,促進新媒體技術在科技傳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掌握健康相關知識,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九)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傳承創新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健全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及中醫“治未病”技術與服務體系,加速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中醫藥療效水平和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貢獻率。
(十)加強創新基地平臺和能力建設
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統籌加強衛生與健康領域研發基地和平臺建設,強化醫學研究領軍人才及專業人才培養,整體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的協同互動、創新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1. 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
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協同網絡為支撐,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系統組織開展臨床研究、協同創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打造高水平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2. 統籌加強創新基地平臺建設
結合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科研條件保障不同需求,統籌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技術創新中心、轉化醫學中心、大數據和臨床樣本資源庫研究平臺等創新基地平臺的建設。
3. 著力強化衛生與健康領域人才培養
加強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打造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人才隊伍,重點培養領軍人才和醫學研究專業人才,在實踐中培養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攻關創新主體。
(十一)促進成果轉移轉化
重點開展適宜技術推廣、“互聯網+醫療健康”、中醫“治未病”、創新醫療器械、食品安全、科學健身等科技示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醫研企等各方面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的積極性,統籌銜接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等各環節,打造信息化、專業化的醫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推廣應用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產業化。
(十二)構建國際合作網絡
充分利用醫學科技公益性特點,針對重大疾病、公共衛生、人口發展等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以開放共享的理念,結合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和優勢,以聯合研發、技術推廣、人才培養等方式開展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在中醫藥現代化等領域推動立足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大科學工程論證與實施,在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部門協同機制建設
深化“科衛協同”機制落實,進一步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推進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及各項科技創新工作。加強科技、衛生、產業、監管、人才、財政、稅收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協同,加強資源優化配置與整合,加強藥品和醫療器械等監管政策研究,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技術標準戰略和品牌戰略,協同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加強省部合作,深化軍民融合,促進我國醫學科技高質高效發展。建立與部門地方重大工程、新興產業密切銜接的工作機制,聯合部署創新示范試點。
(二)推進科技管理改革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公共服務、監督評估等職能,優化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建立符合醫學科研規律、高效規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專業機構管理項目機制。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加強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政策。發揮省市縣等各級機構科學技術推廣和普及的作用,探索科技惠民新思路,促進公益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加快推進民生科技成果運用。
(三)構建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
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前沿性、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一步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支持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研究,引導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衛生與健康科技領域創業投資。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衛生與健康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推動競爭性支持和持續性投入相結合。
(四)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探索衛生與健康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新機制和新模式,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和基地平臺建設,大力培育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尖子人才和培育青年英才,注重加強對高級研究技術人才及交叉學科創新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支服務科技創新的專業化科技管理隊伍。發揮醫療機構的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醫務人員從事科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對從事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臨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等人員建立分類評價制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鼓勵科研人員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
(五)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
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同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協同發展,引導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重視衛生與健康科技發展,做好與規劃發展目標的銜接和重點任務的分解與落實。